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欢迎访问IM电竞集团有限公司网站!
热线电话:15955552931
热门关键词: 仪表管件| 仪表阀门| 管路配件|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技术支持

IM电竞川仪股份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时间:2023-09-23 01:07:17      发布人:小编  浏览量:

  2022年,受国际地缘政治波动、全球经济下行、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面对冲击和挑战,公司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保生产、稳运营,拓市场、提效益,重创新、强主业,抓改革、增动能,精管理、控风险,主要经营指标高于同期、好于预期,保持了持续稳定的良性发展态势。

  本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7,017.81万元,同比增长16.1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902.93万元,同比增长7.49%;实现扣非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2,916.26万元,同比增长34.72%。

  报告期内,公司着眼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领域自主可控,强化市场研判能力,坚持加快技术突破和产品结构优化,并克服高温限电等严峻考验,鼎力做强主体市场,加快拓展新兴领域,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不断提升中高端市场渗透率。本报告期,公司新增订货同比增长12%。自动化仪表及控制装置业务在石油化工、新能源、电力等市场均实现较快增长。从应用行业看,石油化工(含石油石化、化工,下同)、装备制造、冶金市场订单占比居前,从市场区域看,华东、西南、华北订单总量领先。智能调节阀、智能执行机构、温度仪表、分析仪器、智能变送器等产品营收同比增幅16%-37%。新增近90个自动化解决方案,并积极推进解决方案的典型示范应用。

  石油化工领域:报告期内,石油化工行业总体平稳有序发展,一批大型炼化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化工新材料市场步入发展“快车道”,绿色化、数字化转型以及国产化趋势等为自控仪表带来充沛市场空间。公司充分发挥产品线完备、产品力领先的优势,加大整体推广力度,聚焦重点客户、重点项目,持续深化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600938)、万华化学600309)、浙石化、合盛硅业603260)等客户群体的交流与合作,全力打造“国产化”标杆性项目,同时积极拓展新市场、新客户,市场份额稳步增长。智能调节阀、智能阀门定位器;智能电动执行机构、智能电液执行机构;智能压力变送器、智能差压变送器;热电偶热电阻、双金属温度计;智能电磁流量计、智能涡街流量计;压力表;DCS系统等三十余项产品分别入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年度框架。多款主力产品在万华化学聚氨酯(MDI)一体化项目、内蒙古新特高纯多晶硅项目、中国海油恩平海上油田群联合开发项目等重大项目中投入应用。把握化工新材料市场快速增长机遇,承接合盛硅业、其亚硅业、新特能源、永祥股份等重点项目,硅材料市场订单快速增长。

  冶金领域:本报告期,钢铁行业虽面临市场波动、需求减弱,但围绕“产能置换”“超低排放”“极致能效”三大改造工程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行业转型升级不断加速。公司依托在钢铁行业的丰富业绩和先进产品,切实加强与宝武集团、鞍钢集团、盛隆冶金、力勤资源、华飞镍钴等的合作,实现业务增长;设备全生命周期健康状态监测诊断系统在马鞍山钢铁、八一钢铁600581)、兴澄特钢、梅山钢铁等推进应用,智能流量仪表、智能执行机构等进入大冶有色弘盛铜业项目。

  电力领域:本报告期,国产自主可控、智慧电厂仍是各大能源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国产化、智能化自控仪表市场需求旺盛。公司与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电建601669)、中核集团、中广核等深化合作,加大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力度,部分新产品持续投放核电领域,取得良好市场效果。

  新能源领域:报告期内,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及双碳目标逐步推进,新能源行业利好政策与行业需求双效叠加,迎来产能扩张和发展提速期。公司立足技术进步,继续大力开发锂电、氢能等新兴市场,与云南裕能、天赐材料002709)、四川天华时代、德方纳米300769)、泰丰先行等新签多个项目合同。大力强化方案营销,斩获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氢能装置项目、广州知识城新南加氢站制氢装置项目、国华赤城制氢项目等订单,PAS300控制系统在加氢站装置中实现国产化首台套应用。

  解决方案:数字化、智能化变革促使工业企业更趋向选择具备整体自动化解决方案能力的供应商。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不断提升解决方案能力,新构建涵盖锂电、氢能、医药3个新兴行业和常规市场近90个解决方案,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安全风险管控平台在长风化学上线运行,为客户生产安全高效、绿色环保保驾护航。

  以核电、石油化工等流程工业装备国产化为契机,锚定引领性、替代性技术突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整合运用产学研用多方技术力量,着力攻克一批仪控设备关键“卡脖子”技术,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需求,推出1E级磁浮子液位计、1E级压力和差压变送器、核电给水最小流量调节阀、核电凝结水主调节阀、核电限位开关、特种工况变送器等研发成果,部分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加速主力产品优化提升,超高温远传型变送器、温度变送器、大口径三通波纹管调节阀、水煤浆电磁流量计、雷达物位计、外压式波纹管阀、耐磨球阀、高压加氢多点热电偶、PAS300控制系统等分别在浙江富春江水电、中国石油新疆油田、中国石化安庆石化及巴陵石化、中国海油、浙石化、合盛硅业、云南裕能、能投硅材等成功实现进口替代,其中大口径三通波纹管调节阀实现国内首台套应用;PDS8-SIL智能压力变送器取得SIL证书并推进产业化;高性能硬密封耐磨球阀、智能阀门定位器通过关键技术攻关,显著提高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泵控型电液执行机构携高精度、高频响、快速频繁调节等技术优势,实现批量应用;通用型电磁流量计大幅提升元件国产化率,强化供应链安全;卫生型温度计获美国3A认证,为进入食品、医药卫生市场奠定基础。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新增微型集成扫描光栅微镜、熔融金属流量计、雷达物位计等成果,进一步完善产品谱系,蓄力未来发展。

  持续强化技术创新动能,构建高效体系,抓好资源配置,建立首席科学家制度,升级组建川仪研究院,增设技术咨询委员会,开展研发项目“揭榜挂帅”、收益分红试点等,进一步激发、释放创新活力与潜能。

  本报告期,公司研发投入4.55亿元,占营业收入比7.14%,实施国家级、省部(直辖市)级科研项目44项,参与国家、行业、团体标准制定11项,新增授权专利177件(其中发明专利26件),新增软件著作权53件,截至报告期末拥有有效专利832件(其中发明专利275件),软件著作权191件。川仪分析仪器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川仪调节阀获国家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奖补扶持,川仪十七厂创建重庆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川仪速达创建重庆市创新型中小企业。目前,公司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重庆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户、重庆市创新型中小企业1户,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户。

  报告期内,面对极端高温限电及其他多重因素影响,公司审慎应对、科学部署,启动错峰用电生产、自备发电生产、全闭环运营生产等应急预案,生产、营销、技术、服务、管理等工作条线高效协同联动,克服一切困难保障生产不停、产能不降,客户服务不中断、不掉档,实现合同交付有序衔接,生产经营稳定运行。

  在外部不确定性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智能制造成为企业对抗风险、提升效率、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报告期内,公司着力推进产能提升和“数智川仪”建设,仪器仪表基地蔡家三期项目完成土建基础工程,各主力产品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持续加码,融合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制造工序链的应用,促进工艺精益改进、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实施“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项目,加快构建具有仪器仪表智造新特点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转型蹄疾步稳。全面加强精益生产管理,强化供应链建设,持续拓展多方供给,加大原材料储备,加速替代方案落地,在确保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同时,推动采购线)协同降本;深入推进全过程质量管理,守稳产品质量“压舱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防范安全事故隐患,全年安全形势平稳。

  本报告期,公司智能调节阀、智能压力变送器、智能执行机构、温度仪表等产品产能稳步提升;新增1个数字化车间、5条智能生产线条智能生产线个重庆市数字化车间;智能调节阀创新示范智能工厂、智能变送器创新示范智能工厂基本建设完成,智能现场仪表创新示范智能工厂建设顺利推进。“自动化仪表精益制造数字化转型项目”获评重庆市国有企业对标一流管理提升标杆项目。川仪股份获得环保诚信企业称号,川仪调节阀获得重庆市健康企业称号。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以“两个一以贯之”为统揽,全面推进一条主线,两个专项行动。一条主线即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围绕七个重点领域,分解落实具体工作措施93项,聚焦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市场化改革、深化创新体系、推进数字化转型等,在优治理、激活力、提效率、强能力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两个专项行动即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和科改专项行动,围绕战略、组织、运营、财务等“八大领域”,系统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完成38项重点措施、173项具体任务,企业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持续提升,创建重庆市国有企业管理提升标杆项目1项;扎实推进科改专项行动,锚定“四突破、一加强”,推动科改工作走深走实,在重庆市“科改专项行动”评估中,评估结果为“优秀”。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对公司的改革成效和经验做法进行了刊载、报道。

  坚持高标准做好信息披露工作,认真完成定期报告及临时公告的编制与披露,全年发布公告78份,及时向投资者传递公司改革发展、重大经营信息。多渠道加强投资者交流,全年召开3场业绩说明会,实现年报、半年报、季报全覆盖,以图文并茂的PPT讲解、智能工厂“云参观”、主题视频等方式简明易懂地向投资者介绍公司行业特点和经营发展情况,展现企业新面貌、新成果;通过组织开展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活动、举办投资者走进上市公司活动、接待投资者现场调研、回复上证E互动及热线电话问答等多种方式,促进公司与投资者良性互动,投资者咨询提问回复率100%。报告期内,公司信息披露获得上交所A级评价,纳入沪市主板“两融”标的,获得第十六届中国主板上市公司价值100强,市场认可度持续增强。

  加强预算管理,细化“两金”管控、现金流管理、客户和供应商信用风险管理,报告期,实现收入、净利润的协同增长,毛利率保持稳定。有序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归集、动态管理和统筹调度,推动业财一体化管控和协同优化,提高资金运营效率,防控资金风险。稳妥开展“两非”“两资”业务清理工作,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主业集中,报告期内,先后完成重庆川仪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4户企业清算注销、重庆川仪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吸收合并、香港联和经贸有限公司层级调整,进一步提高资产运营质量和效率。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高精尖缺”人才需求,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坚持靶向引才、事业育才,内培外引并举,增强优秀人才储备;实施首席科学家制度,完善川仪工匠评选机制,推进试点项目“揭榜挂帅”,启动“菁鹰人才”计划,不断夯实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体系,建强领军型、创新型人才“雁阵”。本报告期,柔性引进院士专家2名,引进博士硕士75名,一批优秀人才荣获全国技术能手、重庆市制造业十大影响力年度人物、重庆英才、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重庆最美产业工人、第五届重庆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市场化选人用人工作机制,大力推行竞聘选拔,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强化干部梯队建设;深入推进各级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扎实开展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完善差异化薪酬分配机制;结合实际优化职级管理体系;用足用好科技项目分红激励、骨干员工持股等激励工具,推出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进一步构建经营骨干与企业发展、市场表现紧密联动的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提振干事创业激情。

  仪器仪表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国家高度重视仪器仪表产业发展,2018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明确要求“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尖端科学仪器制造企业”;2023年2月,习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9,835.4亿元,同比增长4.2%。公司所处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业是仪器仪表第一大细分行业,跨高端装备和电子信息两大领域,产品广泛服务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煤炭、轻工建材、市政公用及环保、新能源等下游客户,保障着工业生产连续、安全、高效运行,推动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下的工业物联与智慧运营,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鉴于仪控设备在产品技术、精度、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的高要求,国内中高端市场进口品牌占比较大。经过多年技术创新、市场磨练、品牌培育和队伍建设,我国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行业领先企业已在部分产品领域与国际知名品牌同台竞争。但另一方面,行业内仍存在相当程度的小而散、低水平、同质化现象,还不能很好满足国家高质量发展、关键仪器仪表设备和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迫切要求,行业整体较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进步空间,处于“持之以恒、厚积薄发的市场撬动阶段”。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仪器仪表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高于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1.6个百分点。报告期内,行业发展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各项政策落地为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针对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环节的短板弱项”“突破一批‘卡脖子’基础零部件和装置”。《“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鼓励原材料工业企业加快“仪器仪表等数字化工具和设备部署”,利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鼓励企业使用创新装备。2022年9月,国家出台政府贴息、税收优惠、专项再贷款等阶段性鼓励政策,重点支持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等的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保障并促进下游应用领域对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等关键设备的部署。

  二是重点应用领域转型升级拉动高端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市场需求。2022年,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多数在荣枯线%)下波动,国内全社会设备采购投资总体偏弱,设备工器具投资同比增幅3.5%,低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6个百分点,但化工、电力、有色、煤炭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10%。本行业下游重点应用领域是国家产业基础再造的主力军和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战场,对以安全、降耗、提质、增效、环保为目标的智能制造需求日益强烈,伴随国家石化产业基地建设,石化、化工与建材、冶金、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协同,形成高水平集聚发展,工业装置大型化、大容量、高参数化,对现场设备和过程控制的自动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促使本行业供给高端化趋势不断增强,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下游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领域崛起造就行业新的增长引擎。《“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强调提升天然气储备调节能力,推进LNG接收站建设,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本报告期,核电、光热发电等清洁能源产业保持较高景气度,国家核准了5个核电项目共10台核电机组,核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5.7%,光热电站建设实现跨越式增长。原材料工业领域,《“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原材料工业“三品”实施方案》要求提升关键基础材料、前沿材料等高端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重大工程的支撑作用,推动原材料工业空间布局调整优化,合理布局符合战略新兴产业分类目录的新材料项目,明确新材料产业规模占原材料工业比重明显提高、新材料保障水平大幅提升的发展目标。当前,化工新材料是化工市场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同时也是自给率最低的领域。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消费水平提升需求及高端新材料产品开发,本报告期,集成电路、新能源电池等配套的电子化学品、半导体材料、工程塑料、生物制药等新兴领域发展迅速,新建扩建项目增多,为行业提供新的增长引擎。

  四是行业本土领先企业持续成长,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本报告期,受能源及原材料供应短缺、物流运输不畅等影响,行业产销受到较大挑战。本土领先企业凭借营销网络贴近客户、本地化制造及服务、市场快速响应等优势,更好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展现出更强的韧性,持续巩固提升市场份额。同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落实“双碳”目标等正驱动着本行业不断升级迭代,在政策和市场的驱动下加快向重“质”转变,拥有突破“卡脖子”技术能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具备较高智能制造水平的龙头企业竞争优势明显,有利于实现稳定快速发展。

  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业属宏观经济正相关行业,公司重点市场领域集中于流程工业,需求通常包括新建项目、技术改造、备品备件等。

  流程工业受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政策调控影响较大,宏观层面的变化通过流程工业企业的传导进而影响本行业,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强弱、新建项目及技术改造项目的增减对本行业发展影响较大。由于仪器仪表采购及安装调试主要处于工业投资的后期阶段,宏观经济变化在本行业的体现具有一定滞后期。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受终端产品市场需求影响较大,终端产品对上游原材料供给能力、产品品质要求的提升,将带动对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需求的持续增长。

  此外,以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为特点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正驱动流程工业改善单纯的规模数量型扩张,进而促使投资规划更为合理,产供储销体系进一步完善,供需结构趋于良性动态平衡,其成长属性凸显而周期属性减弱,将相应影响本行业的周期性特点。

  公司是国内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业的领先企业。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业是开放市场、充分竞争的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品种类繁多、技术涉及面广、生产工艺相对复杂。美日欧一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企业如艾默生、西门子、E+H、横河、霍尼韦尔等均已进入中国市场多年,在品牌、技术、产品等方面整体上具有优势,尤其在高端产品领域竞争力较强。长期以来,公司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过持续对标赶超、提档升级,主导产品技术性能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加快重大装备国产化进程、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引领我国自动化仪表技术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川仪”品牌在业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公司主营业务是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及工程成套,包括智能执行机构、智能变送器、智能调节阀、智能流量仪表、温度仪表、物位仪表、控制设备及装置、分析仪器等各大类单项产品以及系统集成及总包服务。除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及工程成套外,公司还开展电子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进出口等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及工程成套业务营业收入占比87.98%,电子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业务营业收入占比11.02%。

  公司是综合型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装置研发制造企业,产品覆盖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装置各大品类,包括过程检测仪表、控制阀、分析仪器、控制系统及装置等单项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并具备系统集成及总包服务能力,可为工业客户提供相关产品和自动化解决方案。

  公司生产物资采购具有规格品种繁多、批量小等特点。物资采购实行预算管理,以订单为依据,结合现有库存制订采购计划。对主要生产物资采购设立集中统一的采购中心,实行两级价格监督机制,并根据销售订单对库存量实行实时监控,尽可能降低库存。主要分/子公司已实施生产系统ERP,其采购数据根据销售订单和库存量计算,同时应对供应链情况变化,适时调整安全库存配置。

  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方式,产品生产具有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并形成了非核心部件外购(少量外协)与核心部件自行生产的生产模式,产品生产由各生产单位按工艺专业化、流程专业化组织完成,产品质量控制严格按照ISO9001程序文件的规定执行。公司对各单位的生产管理实行统筹管理、分类指导,控制和监督全年生产计划的完成,并结合实际,不断优化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增强科学生产组织和制造能力。

  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装置品种规格多、专业性强、技术含量和定制生产程度高,为建立并不断完善快速、高效的市场反应机制,更好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公司主要采用直销模式,构建了区域销售和产品销售相结合的营销体系,在全国建有7个销售大区,营销服务网络覆盖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和重点客户区域,营销中心、销售大区和各产品单位协同配合,持续加强售前、售中、售后一体化营销服务能力建设。

  公司依托综合型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装置研发制造企业的优势,针对石油化工、冶金、电力、市政公用及环保、轻工建材、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等下游客户在新建项目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升基于设计优化、设备选型搭配、产品供货以及安装调试、维护等技术服务的系统集成及总包服务能力,并通过开展系统集成及总包服务带动单项产品销售。在系统集成及总包服务的产品组合中,除需要公司自产单项产品外,还需外购部分其他装置。

  电子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中复合材料主要产品包括金属复合材料、精密合金材料、贵金属材料等,产品以直销为主,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方式生产;电子器件主要产品包括人工晶体精密元器件,陶瓷、碳化硅等硬脆材料精密元件,仪表部件等,产品以客户定制为主,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方式生产;进出口业务包括进出口代理、进出口自营等。

  公司是国内极少数综合型自动化仪表及控制装置研发制造企业,具备完整的工业测量、控制、执行全过程仪控装备产品体系,业务涵盖自动化仪表及控制装置、电子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可为石油化工、冶金、电力、市政公用及环保、轻工建材及其他应用行业提供大量技术装备及服务,并持续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延伸。随着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公司不断深化技术、产品、服务布局,构建了涵盖“管、网、端”三个层次的工业物联网技术产品体系,汇集工业大数据,服务智慧工厂建设。目前,公司各业务均形成系列化产品,并具备高效的产品再创新能力及客户需求转化能力,各产品门类相互赋能、密切协同,能够快速响应下游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依托丰富的产品、技术和业务积淀,公司持续打造了智慧安全、智慧水务等系列工业智能解决方案,形成众多范例。报告期内,“双碳”目标促进全社会向清洁低碳方向持续转变,产业升级改造方兴未艾,国产替代加速推进,公司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持续推动产品迭代优化,丰富产品体系,加快攻关突破“卡脖子”难题,进一步夯实竞争实力。加快工业软件和解决方案的发展,推进工厂高耗能设备能源管理、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工业软件开发,新增近90个自动化解决方案,承接长风化学等项目,赋能客户高效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

  公司深耕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业近60年,构筑起业内领先的营销服务网络,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及重点客户群体,逾千名销售及服务工程师深耕市场一线,着力为客户提供从产品开发到售后服务的全流程优质服务。多年来,公司凭借过硬的技术、可靠的产品、专业的服务以及持续的研发创新,培育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并通过定期互访、技术交流等,深度洞察客户需求,及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以双向成长、互利共赢,不断增强客户黏性。报告期内,公司线下线上多措并举,持续强化品牌塑造,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线下组织参加了“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深圳国际核能产业创新博览会”“第十四届水泥技术交流大会”等10余场大型展会及行业交流会,面向重点行业、重点客户、重点项目举办24场专项交流会,深入客户现场开展技术及产品交流1200余次,彰显“川仪”产品优势和服务理念;线上通过公司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全方位展示公司产品及服务,核心客户数量持续增加,先后获得中国石化“优秀阀门供应商”“优秀执行机构供应商”“2021年度易派克阀门专区深度合作奖”,中国化学601117)“优秀供应商”,中国电建“AAA级合格供应商”,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石化行业百佳供应商”等荣誉。

  公司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对标世界一流,加快推进主力产品优化提升,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重大工程、关键领域自主可控。持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产品为基石、创新为引擎的技术研发体系,升级后的川仪研究院辖八大研究中心和十五个专业研究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促进院士工作站、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层次创新平台优化运行,并与外部智力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全面提升创新效能。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科技成果量质齐升,持续完善高精度智能压力变送器、智能电动执行机构、智能电磁流量计、智能阀门定位器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加大对重大研发项目的支持力度,新增微型集成扫描光栅微镜、1E级磁浮子液位计、核电给水最小流量调节阀、核电限位开关、熔融金属流量计等成果,并在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流程工业仪器仪表智能物联系统关键技术、高精度特种控制阀阀芯设计关键技术、重点行业高端气体分析仪器关键技术等优秀成果分别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中厚钢板产线关键设备健康管理及预测性维护案例”入选2022年度中国计量协会计量测试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以及2022年度中国计量协会冶金计控分会优秀案例。

  报告期内,公司组织实施国家及省部(直辖市)级科技项目44项,新获一批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累计有效专利增至832件(其中发明专利275件)、软件著作权191件。现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重庆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户,重庆市创新型中小企业1户。

  作为行业内率先开展两化融合与智能制造的企业,公司深入实施“数智川仪”工程,以工艺技术革新和装备能力建设为重点,健全完善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控系统,贯通“市场服务、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四个核心流程,持续打造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创新示范智能工厂,增强全流程、全要素数字化控制和精细化管理能力。“数智川仪”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公司数字化协同研发设计能力、离散型精益制造能力的双向提升。突出“提升品质、缩短交期、降低成本、高效管理”目标,夯实现代生产管理体系,加强供应链建设,强化供应链保障及品控能力,为准点交付保驾护航。公司以高水平智造成果获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中国智能制造TOP100、重庆十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等多项荣誉。报告期内,温度仪表、智能变送器、智能执行机构、智能流量仪表、智能调节阀等主力产品产能提升15%-25%,围绕精益制造数字化转型打造了重庆市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标杆项目,揭榜实施仪器仪表“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项目。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累计建成40条智能生产线个创新示范智能工厂,形成较强的综合交付能力并支撑市场开拓。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作为具有充分市场竞争特性的高新技术企业,始终视人才为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市场化方向,用心培育人才、凝聚人才、成就人才,构建了科学规范、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体系。公司把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人才强企”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实施职业经理人改革、全覆盖实施各级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全面推进市场化用工和差异化薪酬分配机制建设、构建高层次人才职业进阶“双通道”、强化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等,不断加强高层次技术人才、高层次技能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深度激发人才队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技术进步、工艺升级和管理提升。报告期内,公司4名职业经理人选聘到位,555名各级管理者纳入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柔性引进院士专家2名,引进博士及硕士75名,聘任高层次技术及技能人才482名,“菁鹰人才”计划首批入库68人;一批优秀人才荣获全国技术能手、重庆市制造业十大影响力年度人物、重庆英才、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重庆最美产业工人、第五届重庆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向558名经营骨干授予限制性股票。

  2022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7,017.81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902.93万元,每股收益1.47元,扣除非经营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为1.34元。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装置服务领域广,主要面向石油化工、冶金、电力、轻工建材、新能源、新材料等下游,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也向医药、食品等领域快速拓展;产品种类繁多,除测量仪表(流量、压力、温度、物位等)、控制阀、分析仪器等各大门类产品外,还包括较为复杂的系统集成及总包服务。行业内企业主要分为综合型和专项型两大类型,综合型企业由大中型企业构成,其产品结构体系齐备,并具有工程成套能力,专项型企业则侧重相对单一产品的发展。当前,以整体解决方案、第三方检测、检维修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工业服务业快速兴起,加速了行业向解决方案升级、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步伐。

  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业作为全面开放和充分竞争的行业,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优势企业目前依然占据国内中高端市场较大份额。国内同行业总体呈现出“三多、三少”的局面,即小企业多、大企业少;单项型企业多、综合型企业少;产品提供型企业多、解决方案型企业少。部分领先企业通过持续积淀与发展,已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行业竞争在不同层面呈现加剧态势。

  2023年初以来,国内经济进一步呈现加快回升的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3月份制造业PMI为51.9%,较同期持续回升。当前,整体经济开始“企稳向上”,但“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长期来看,积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布局,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制造强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是主要政策导向。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结合宏观环境和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国家正不断加大对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和高端装备制造的支持力度,有助于增强本行业发展的支撑、配套条件,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倾斜,形成行业技术创新所需人才集聚、技术积淀、资金支持等方面的良好机制,推动行业提速发展。

  “十四五”时期,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等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制造过程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加速,重点行业数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体系更加安全自主可控。终端市场的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将推动流程工业及相关行业结构调整,产业集群向着高端化、规模化、一体化发展,并进一步扩大高端仪器仪表市场需求。

  国家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流程工业将进一步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加大产业升级改造力度,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030年预计达到25%,并在未来持续提高,风能、太阳能、核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借力能源结构转型步入发展快车道。根据《中国核能发展报告》预测,“十四五”期间,核电建设有望按照每年6-8台核电机组持续稳步推进。针对光伏光热、风电水力等新能源间歇性和不稳定易造成能源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国家鼓励大力发展储能技术,并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纽带,探索互联互通、共生共赢的多行业耦合发展新模式,部署建设一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耦合发展园区。石化化工企业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绿氢”、火电耦合制氢灵活性改造调峰调频等产业新模式的出现,为本行业提供了新的产品、服务市场。

  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离不开化工新材料和高性能化学品的配套与保障,相关产业规模持续提升。智慧工厂、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交通、生物医疗、食品安全等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都可依托智能仪器仪表进一步创新发展,开辟更多应用场景,实现更优化的技术和应用架构,这将给本行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主创新能力和智能制造能力成为本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源动力。掌握核心技术,产品可靠性、一致性、稳定性强是国际领先企业最宽的护城河。随着下游需求高端化、行业生态多样化,竞争格局更趋复杂,国内企业原有的成本、价格、服务优势逐步减弱,必须依靠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掌握关键的产品技术、工艺技术,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核心竞争力,获取稳定的客户资源,树立良好而持久的品牌影响力。

  公司“十四五”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确立了“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锁定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方向,持续深耕主业,聚焦高端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装置、电子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自动化解决方案等重点领域,坚定实施对标赶超,全方位加快主力产品提档升级,培育世界级产品集群,同时围绕符合国家战略方向、与公司产业优势高度协同的新领域、新赛道延伸拓展,加快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不断增强战略引领力、组织变革力、价值创造力、品牌影响力、风险防控力,建成战略清晰、决策科学、管理规范、运营高效、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自动化仪器仪表领先企业。

  2023年,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67.50亿元,利润总额6.72亿元(上述目标为公司年度经营的努力方向,不代表公司对2023年的盈利预测,也不构成公司对2023年度业绩的承诺,其最终实现程度受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下游市场变化、行业竞争状况、公司自身努力成效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敬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启承之年,也是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公司将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重庆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以“全面提升年”为工作主线,切实推动变革创新、技术提升、营销赋能、数智进阶、人才建设等,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一是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增设董事会科技创新委员会,充分发挥董事会在科技创新中的决策导向作用,进一步优化完善产品技术研发、工艺质量保证、技术管理支撑三大体系,建好建强川仪研究院,不断增强研究与开发能力,夯实应用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的产品战略布局。二是集聚创新资源,加大创新投入,继续攻关突破石油化工、核电等领域仪控设备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智能现场仪表、控制阀等对标提升,努力打造更多世界级产品;持续提升PAS300控制系统技术性能,加快研发新产品系列,提高产品竞争力。三是积极开展工业软件设计研发及应用研究,加快推进仪器仪表智能运维、高耗能设备信息化监测管理、设备故障诊断预测维护等一批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解决方案和工业软件的设计和优化。四是进一步构建以创新能力、价值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研发项目全过程管控,提升科研活动贡献率。

  精准聚焦客户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一是巩固存量市场、挖掘增量市场,积极响应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等主体市场安全、降耗、提质、增效、环保需求,加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深入实施核心客户战略,不断扩大市场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二是持续向“产品+服务”转型,加强营销团队建设,优化营销“铁三角”模式,提高协同作战能力和整体营销能力。三是加快向产品+解决方案的组合型营销服务转变,提升解决方案能力,完善解决方案项目库,加强设备、安全、企业仓储等特定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市场推广。四是强化项目全周期管理,探索实行项目竞标“揭榜挂帅”,激发销售更大潜力。

  深入实施“数智川仪”工程,以智能制造赋能企业发展。一是坚持市场导向,进一步加强产销衔接,加快仪器仪表基地蔡家三期建设以及主力产品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抓好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和精益生产,持续提升产品柔性制造、成本控制、质量保证和快速交付“四个能力”,推动主力产品产能升级,有力支撑市场开拓和经营质效提升。二是强化供应链建设,打造适应未来发展的战略供应链,进一步增强供应链韧性、安全和竞争力。三是加快实施仪器仪表“一链一网一平台”项目,积极建设“仪网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抓好供应链协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绿色节能生产、柔性化生产、远程运维服务等五项主线任务,助推公司数字化转型升级,带动产业链企业协同发展。

  以公司《发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为统揽,持续提升治理水平、产业能级、财务表现、股东回报和市场形象,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一是统筹实施“十大专项行动”,推动公司从国内领先向国际先进水平跃升,努力达成业绩增长、行业进位目标。二是持续推进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科学治理和规范运行,不断优化信息披露质量,创新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体系,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增强市场认可度。三是持续夯实基础管理,围绕“一增一稳四提升”(利润总额持续增长;资产负债率保持稳定;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稳健提升)深化降本增效,进一步提高经营质量。四是加强风险防控,完成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及管控体系优化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切实加强合规管理,坚持做好风险排查、评估与应对,保障高质量发展健康有序。

  继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落实“十四五”人力资源规划,健全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培育高精尖缺人才和领军人才。二是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加强“三能”机制建设,深化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全覆盖实行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完善全员绩效考核管理,健全市场化薪酬体系,全面推行差异化薪酬、末等调整、不胜任退出。三是高质量推进人才培养,夯实后备人才梯队。四是持续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重点加大科技人员激励力度,用好研发项目收益分红、“揭榜挂帅”、年度科技成果奖励、研发项目实施及成果转化奖励等激励工具,不断激发员工干事创业内在动能。

  公司所服务的石油化工、冶金、电力、轻工建材等下业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密切相关,当前国际形势仍存在较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地缘政治、逆全球化、通胀及供应链短缺等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需求收缩、出口下降、预期转弱等下行压力,可能导致下游市场供需变化、项目延期或取消、付款逾期、采购价格压降等,进而造成公司在合同承接、项目执行、资金回收、收益水平等方面的困难和压力,以及部分海外项目进度延缓、成本上升、结算延迟及其他执行风险。中国市场是全球自动化仪表及控制装置的重点市场,面临着国际、国内品牌充分的市场竞争,一方面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较早,技术成熟、经验丰富,整体具有领先优势,另一方面部分国内企业通过加强研发、提升产能、投资并购等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同时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也正吸引更多新的竞争者加入,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公司将密切关注宏观政策、经济形势,加强市场研究,及时调整产品策略、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加强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及品牌建设,深耕现有市场,开拓增量市场,布局潜在市场,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

  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装置属于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行业门类及产品种类较多、产业链复杂、技术保障特殊,产品技术开发、制造工艺研究以及中试等所需时间相对较长,若公司在技术攻关、工艺沉淀、市场导入等方面的工作未能及时顺利推进,未来可能面临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未达预期的风险。此外,高端仪器仪表研发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科技活动,国内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相对薄弱,如果公司在未来创新活动中不能准确把握行业技术和前沿科技发展趋势,缺少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可能导致产品转型升级放缓,削弱已有的竞争优势。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和行业发展趋势,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创新体系,建强创新团队,优化激励机制,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强化技术创新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尽管经过多年投资建设,公司主力产品产能明显提升,但随着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部分产品产能不足的矛盾仍然存在,公司正加快推进仪器仪表基地蔡家三期等重点项目以扩大产能,但受工程建设、设备采购尤其是部分进口设备采购周期影响,可能导致产能建设速度不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在生产组织、质量控制、人员管理、准时交货等方面的困难。此外,扩建产能后,固定资产折旧增加,若未来下游需求变动或市场开拓未达预期,可能导致产能利用不足,新建项目不能实现预期效益,对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公司将切实优化生产管理,促进现有条件下提质增效,同时加快产能建设,力争早投产早见效,并不断加强市场开拓,合理消化产能,以优质产品及时满足市场。

  纷繁复杂的宏观形势,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部分原材料和进口元器件采购价格、供货周期及持续稳定供应,若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部分进口元器件供货周期大幅延长或不能稳定供货,将对公司采购成本、生产交付等造成较大影响。公司将密切关注原材料市场变化,及时调整采购策略,通过持续拓展多方供给、加大安全库存储备、加速推进替代方案落地等措施,努力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定,同时多措并举强化成本控制。

  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市场格局以及客户自身经营状况、重大项目执行周期等变化均会对应收账款回收带来影响,如果相关因素出现不利变化,可能造成部分应收账款回款延期和坏账风险。随着公司收入规模扩大,应收账款相应增加,截至2022年12月末,应收账款、合同资产账面价值138,806.38万元,分别占流动资产、总资产的23.49%和18.62%。虽然公司制定并实施了较为完善、合理的客户信用评审制度、赊销政策、收款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和谨慎性原则提取了坏账准备,但若应收账款余额居高不下,将给公司经营带来一定的资金占用及流动风险。公司将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和客户项目推进情况,持续强化应收账款管控和加大考核力度。

  2022年度,公司投资收益13,471.67万元,占当期净利润的23.18%,其中来自联营企业横河川仪的经常性投资收益11,613.34万元。该公司产品的核心部件从日本横河进口,购买日元及美元外汇时,均采用即期价格,存在业绩随日元和美元汇率波动的风险,从而影响公司投资收益。此外,该公司产品技术及主要部件来源于日本横河,受全球供应链短缺的影响,可能存在主要部件无法满足国内需求的风险。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IM电竞APPIM电竞APP

IM电竞

地址: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湖东南路555号众一创意街区4栋201-202

电话:15955552931

邮箱:admin@masydzp.com